【董遇读书百遍而的出处】“董遇读书百遍,其义自见”是一句广为流传的古语,常被用来强调反复阅读的重要性。这句话最早出自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朗传》中的记载,讲述的是东汉末年学者董遇的治学态度和方法。
董遇是东汉末年的著名学者,以博学多才著称。他主张读书要“三余”——利用农闲、冬闲、夜晚等时间进行学习。他特别强调“读书百遍,其义自见”,即通过反复阅读,自然能够理解书中的含义,无需过多解释。
董遇是东汉末年的学者,以“读书百遍,其义自见”的观点闻名。这一说法源于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朗传》,反映了古人重视反复阅读、深入理解的学习方式。这种思想对后世的教育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,至今仍被广泛引用。
表格:董遇“读书百遍而”的出处及相关信息
项目 | 内容 |
名称 | 董遇读书百遍,其义自见 |
出处 | 《三国志·魏书·王朗传》 |
作者 | 陈寿(西晋) |
朝代 | 东汉末年(实际记载于西晋) |
人物 | 董遇,东汉末年学者 |
核心观点 | 读书需反复诵读,意义自然显现 |
用法 | 常用于鼓励学生多读、深读 |
影响 | 对后世学习方法产生深远影响 |
说明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