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诗经七月原文及翻译你学过吗】《诗经·七月》是《诗经》中篇幅最长的一首诗,出自《国风·豳风》,内容生动地描绘了古代农耕社会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和自然变化。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,也为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结构、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。
一、
《诗经·七月》以时间为线索,按季节顺序叙述了从春到冬的农事活动,包括耕种、收割、纺织、狩猎、祭祀等,展现了古代农民辛勤劳作的生活图景。诗中语言质朴,情感真挚,体现了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热爱。
二、原文及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。 | 七月火星西沉,九月开始缝制冬衣。 |
一之日觱发,二之日栗烈。 | 一月寒风呼啸,二月寒冷刺骨。 |
无衣无褐,何以卒岁? | 没有衣服没有粗布,怎么度过一年? |
三之日于耜,四之日举趾。 | 三月开始修整农具,四月开始下田劳作。 |
同我妇子,馌彼南亩,田畯至喜。 | 和妻子孩子一起送饭到南边的田地,农官高兴地来查看。 |
春日载阳,有鸣仓庚。 | 春天阳光温暖,黄莺开始啼叫。 |
女执懿筐,遵彼微行,爰求柔桑。 | 女子拿着竹篮,沿着小路去采嫩桑叶。 |
春日迟迟,采蘩祁祁。 | 春天日子漫长,采蘩的人很多。 |
女心伤悲,殆及公子同归。 | 女子心中悲伤,担心被公子带走。 |
七月流火,八月萑苇。 | 七月火星西沉,八月芦苇成熟。 |
九月叔苴,采荼薪樗。 | 九月收麻籽,采苦菜烧柴火。 |
一之日于貉,取彼狐狸,为公子裘。 | 一月去捕狐狸,做成公子的皮衣。 |
二之日凿冰冲冲,三之日纳于凌阴。 | 二月凿冰声隆隆,三月把冰藏进冰窖。 |
四之日其蚤,献羔祭韭。 | 四月早上早起,献上小羊和韭菜。 |
七月在野,八月在宇,九月在户,十月蟋蟀入我床下。 | 七月蟋蟀在野外,八月在屋檐下,九月在门内,十月钻进床下。 |
虫飞薨薨,今夕何夕,见此良人? | 虫子飞舞,今晚是什么日子,能见到这位好人? |
子兮子兮,如此良人何! | 你啊你啊,这样的好人为何让我思念? |
三、学习建议
虽然《诗经·七月》内容较长,但通过分段理解、结合历史背景分析,可以更好地把握其思想内涵。建议在学习时注意以下几点:
1. 逐句理解:逐句对照翻译,避免望文生义。
2. 联系历史:结合先秦时期的农耕文化和社会结构进行解读。
3. 朗读背诵:增强语感,体会诗歌的节奏与韵律。
4. 拓展阅读:可参考《诗经》其他篇章,如《关雎》《蒹葭》等,形成整体认知。
四、结语
《诗经·七月》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写照,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它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真实而动人的故事,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传承。你是否曾经学过这首诗?是否也有过对它的独特理解呢?欢迎留言交流。